在內蒙古阿拉善盟沙區,當地人采取生物固沙和工彰化抽肥程固沙相結合的辦法遏制沙漠活動。 趙曉丹攝

  理論落地產業發端

  內蒙古自治區發展沙產業的文章,卻是由一名“外行人”破題。他自稱不懂林業、不懂農業、也沒有搞過治沙――他是搞火箭的。

  那還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錢學森參加導彈發射試驗,第一次來到內蒙古自治區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北角――額濟納旗附近的茫茫戈壁。書本上的知彰化通馬桶識 告訴他,戈壁灘上一片荒涼,什麼也沒有。但置身戈壁灘上,他卻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動植物很多很多,而且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比如梭梭樹,一般都長到一人 多高,而且盤根錯節。部隊伙房邊,就堆放著梭梭樹根,燒起來很旺,比煤還好。發展生產時,部隊還挖肉蓯蓉等藥材,據說運到內地價格很高。無暇多想,但錢學 森總覺得“沙漠戈壁原來是可以搞一些事的”。他預言,創建知識密集型沙草產業,將是21世紀中國出現的第六次產業革命。

  20年過去,這位志在強國、情系富民的大科學家進一步關注到,我國的沙漠戈壁面積大約16億畝,跟農田面積差不多,每年接受的太陽能也差不多――既然 在干旱荒漠中有天然生成的植物,就有可能形成另一種種植業,也就是說以太陽能為動力、通過光合作用的農業型產業可以在沙區形成。只要走“多用光、少用水、 新技術、高效益”的路線,完全可以在沙區引發新的產業革命。1984年,錢學森正式提出發展沙產業。

  理論的孕育構思之地,自然成為產業的試驗推廣之鄉。內蒙古自治區率先在省級層面成立沙產業協會,深入沙區牧區普及理念、總結經驗、跟蹤典型、培訓骨 干,開通網站、舉辦圖展、出版叢書、拍攝專題。內蒙古自治區沙產業協會副秘書長張衛東告訴,協會成立以來積極建言獻策,自治區幾大班子對協會報送材料的批 示達到58件。

  科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迸發出驚人的力量。2008年1月19日,胡錦濤同志到錢學森家中探望,談話間高興地告訴錢老:“前不久,我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 斯市考察,看到那裡的沙產業發展得很好。沙生植物的加工搞起來了,生態正在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您的設想正在變成現實。”

  2008年5月26日,內蒙古組織“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談話精神,科學發展內蒙古沙產業”座談會,錢學森老人專門捎來一段話,“內蒙古各族人民過去在 ‘兩彈一星’事業上作出了貢獻,現在又在沙產業和草產業上給全國帶了個好頭。我希望同志們繼續作貢獻,把沙產業推向全國去!”

  進退有度 綠“肥”黃“瘦”

  荒漠化面積的擴大,有天災的原因,更有人禍的因素,內蒙古概莫能外。一味求“進”,過度透支,以農區墾荒、草原超載等形式出現,以土地退化、草場沙化 的後果收場。在聯合國的一屆環境與發展大會上,來自加拿大的12歲女孩珊文・鈴木發問:“大人們,你們該如何填補臭氧層的破洞?你們該如何讓鮭魚重回河 川?你們該如何讓沙漠變成森林?”

  “我小時候喝的水裡有沙子,吃的飯裡有沙子,當了沙漠鹽廠廠長,看到生產設備上全是沙子”,億利資源集團董事會主席王文彪在庫布其沙漠的腹地長大,“年輕時就做上了治沙夢”。

  摸透了沙漠的習性,億利集團形成了包括“沙柳網格化技術”、“水衝沙柳種植技術”、“甘草平移技術”等一系列專利和“修路、通電、通訊、通水、植網、飛播、造林”七位一體的沙漠公路防沙綠化體系。按照“鎖住四周,滲彰化抽化糞池透腹部,以路劃區,分塊治理”的思路,用公路把庫布其沙漠分割成塊,通過科學造林,有效實施了沙漠綠化。500多公裡的穿沙路,100多萬畝的甘草種植,242公裡的防沙護河鎖邊林,5000多平方公裡的沙漠治理面積,見證了億利集團向沙漠進軍的魄力。

  “進”的同時,集團還主動地“退”,把生態脆弱區的牧民轉移出來,讓大自然休養生息。雲集在大企業的麾下,沙漠及周邊的幾萬農牧民成為生態建設的主力軍。在億利集團牧民新村,轉移到這裡的36戶牧民進入旅游產業,養駱駝、養馬,在新村開起“牧家樂”,家家都有小汽車。

  與億利集團所在的鄂爾多斯市相比,阿拉善盟的生態環境更為脆弱。為改變面貌,當地人提出“適度收縮、相對集中”的思路。接著,錫林郭勒盟也開始“圍封 牧場,轉移牧民”,呼倫貝爾市同樣退耕、退牧、退伐,用1%的開發節點保護99%的自我修復。內蒙古從西到東,紛紛“與大自然講和”。其中,“人退帶動沙 退”的效果在阿拉善盟最明顯。“十一五”期間,全盟轉移農民4975戶1。3萬余人。在原來布滿黃沙的坡地上退耕還林還草,綠“肥”了,黃“瘦”了,沙塵彰化包通安靜下來。沙塵暴的天數由本世紀初的每年15天左右減少到如今6天左右。

  2012年6月,在聯合國“裡約+20”會議上,億利資源集團董事會主席王文彪獲得聯合國“環境與發展獎”。這使全球知名環保人士即當年發問的小女孩 珊文・鈴木深受鼓舞:“我覺得來自中國的這個例子有著驚人的創新。我們可以把庫布其模式當作一個很好的案例,幫助人類找到解決沙漠問題的方法。”

  政府規劃 企業轉化

  內蒙古出台了全國第一個發展沙產業的紅頭文件,連續4年把發展沙產業寫進《政府工作報告》,率先把發展沙產業納入自治區“十二五”規劃。自治區主席巴 特爾說,“沙產業在內蒙古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是造福人民、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大事。自治區將繼續把發展沙產業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給予更 多的關注和更大的支持,努力使這項事業走上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

  “沙產業發展格局中離不開牧民助力、社會參與,但更重要的是政府主導、企業主推。”來自呼和浩特、以轉化駝絨為主的昭君集團廉凌雲在阿拉善盟不斷擴大 生產規模,信心來自對當地政策環境的信賴,“阿拉善盟在黃河西岸規劃了1000平方公裡的烏蘭布和生態沙產業示範區,進行旅游風景區、高端商住金融科研中 心等5個功能區配套,對安商親商意義重大。”他說,阿拉善盟不僅積極協助龍頭企業盡快做好沙產業產品的產地認證和商標注冊工作,還采取配套補貼和獎勵的辦 法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

  鄂爾多斯市確立了“五化三品”發展思路,即“林板一體化、林紙一體化、林飼一體化、林能一體化、林景一體化”,打造“飲品、藥品、化妝品”,積極構築科學化的沙產業格局。政策導向一明確,“遍地英雄進沙灘”。

  中國沙產業專家劉恕評價,“內蒙古沙產業發展,特色就是企業‘注入’,決定了沙產業在內蒙古發展勢必要快”。鄂爾多斯許多企業擁有自己的沙產業基地, 進入了第一產業。伊泰集團總規劃造林50萬畝,完成20萬畝;嘉燁總規劃造林20萬畝,完成6。2萬畝;欣懋總規劃造林10萬畝,完成6。8萬畝。目前, 全市已建成沙柳工業原料林基地573萬畝、檸條和楊柴飼料林基地1211萬畝、沙棘原料林基地53萬畝。以加工沙生植物為主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加 入到鄂爾多斯第二產業中。全市建成了毛烏素生物質電廠、高原杏仁露等規模林沙產業企業20多家,其中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有12家,初步構建起以人造 板、造紙、飼料、飲食品、藥品等為主的沙產業體系。

  內蒙古沙產業勢頭不錯,但終究還處於初級階段。沙產業帶來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是明顯的,但經濟效益還不盡如人意。

  衛星勘查顯示,位於北方干旱少雨地區的鄂爾多斯,森林和植被覆蓋率均超過了國家平均水平。第四次荒漠化普查結果顯示,毛烏素沙地治理率達到70%,沙 害基本消失;庫布其沙漠治理率達到23%,沙漠趨於穩定。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鄂爾多斯市沙產業總產值達到了45億元,農牧民來自沙產業的年人均純收 入達2400元。但是,不少逆向拉動沙漠增綠、牧民增收的沙產業龍頭企業增效困難。

  毛烏素生物質熱電廠是一家通過撫育沙生灌木、獲得綠色原料產出綠色電力的企業,承租牧民的沙地種植沙柳,同時敞開收購牧民家的沙柳,已累計治沙造林 33萬畝。但投產以來電廠一直虧損運行,前年虧了4000萬元,去年虧了2700萬元,估計今年還得虧損1000萬元。熱電廠李京陸只能“抽肥補瘦”,用 其他產業板塊的利潤強撐生物質發電。明禾集團2005年在達拉特旗承包了6萬畝沙漠,修路、打井、植樹種草,發展旅游業,使1萬多畝沙漠變綠了。即使旺季 每天能接待幾百名游客,收益都遠不能與多年來的治沙投入相平衡。該集團李布赫坦言,“搞沙產業周期長,開始就得賠錢干。防沙治沙、發展旅游和轉化沙生作 物,需要一步一步走,預計盈利還要3至5年”。

  沙生植物都是經過自然界長期優勝劣汰留下來的精品,但轉化沙生植物的沙產業距“高端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終端產品還不能稱為“精品”。發現,沙 產業所轉化的作物多為沙漠裡的“老面孔”――蓯蓉、鎖陽、甘草、山杏、苦豆子、醉馬草、沙棘、沙柳等,獲得途徑無非是“人工撫育天然沙生植物”和“人工種 植天然沙生植物”,技術含量停留在嫻熟農民工的階段。沙區培育高附加值的新品種還不是很多,老品種的產業鏈條還不是很長,知識還不算很密集。錢學森提出的 “多用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原則體現得還不是很充分。

  內蒙古漢森葡萄酒業集團撖建平呼吁:“沙產業是脆弱環境裡的脆弱經濟,尚處幼稚期。需要國家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計劃,需要有關部門在稅收政策、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更多的支持,需要社會各方面鼎力相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eyingzix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